岩棉板厂家:为什么外墙保温火灾事故不断。
熟悉这座城市的朋友都知道,近年来此类案例越来越多。可以说,除了脱落频发之外,火灾事故也进入了多发期。
火灾的发生需要三个因素:一是有可燃物质存在,二是有足够的氧气,三是有足够的能量来点燃火灾。三者缺一不可。
1.可燃物。
不言而喻,当第二个和第三个条件成熟时,B级绝缘材料就会燃烧。目前,我国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不合格的热塑性和热固性绝缘材料。修师傅收集了很多从火灾现场打捞出来的残骸,发现氧指数基本都是23、4,连B2级都达不到。即使2016年3月18日哈尔滨会展城发生火灾时,所使用的“热固性”材料的氧指数也仅为26。这些假保温材料就像干柴一样,遇强火就会燃烧。。
修师傅在这里还要强调的是,热固性材料的性能明显优于热塑性材料。
例如:2016年正月十五刚过,前后两天,北京市朝阳区就发生了火灾。2月23日,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二条社区,一名73岁的“老泡儿”携带汽油点燃了社区1号楼附近的杂物堆,引发火灾。火焰将四层保温材料全部烧毁,现场一片狼藉。幸运的是,没有造成人员伤亡。
2、充足的氧气。
物体燃烧需要氧气。保温材料粘贴在墙壁上,需要密封成一定的空间,隔绝氧气。最重要的是用防火隔离带和石膏胶加网布,造成隔间之间的隔离状态。修理工曾经做过一个实验,将300mm*300mm*60mm的苯板放在5mm厚的石膏空腔内保温,用1300℃的火焰喷涂5分钟。切割后发现苯板已经熔化,但保护面层并没有被烧坏。
那么为什么现在我们仍然会发生如此多的保温系统火灾呢?因为保护面层被破坏了。事实上,从国家到地方,对于防护面都有各种明确的规定:
例如,辽工通[2014]234号文件《辽宁省民用建筑外墙保温岩棉板防火暂行规定》第九条规定:
建筑外保温系统应采用不燃或阻燃材料作为保护层……第一层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,其他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。小于5毫米。
又如,GB/T50016-2014《建筑防火设计规范》第6.7.8条也强调:……采用B1、B2级保温材料时,防护层第一层厚度不应其厚度不应小于15mm,其他层厚度不应小于5mm。
但在实际使用中,我们的建筑很少能达到这个厚度,而且都是千疮百孔。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,就是防护面层的抹灰胶和网格布的质量。在我们的实践中,我们看到很多防护表面就像鸡蛋壳一样脆弱,就像乞丐的衣服一样。
事实上,根据CB/T29906-2013《模压聚苯板薄抹灰外墙保温系统材料》的规定,对抹灰胶的质量有严格的规定,比如抗冲击力必须达到3焦耳、压缩比如果小于等于3,则可以说是“禁止拉扯(抗裂),禁止踢踢(抗冲击)”,这是为了保证防护面层是坚固的铠甲,“子弹无法击破”。但在实际应用中,除华莎、卧牛山外,很少有厂家能够达到29906规定的指标。
网布是防护面层的骨干。首先,需要有足够的耐碱断裂强度,不能一拉就断裂。二是耐碱,几天后不粉化。但在实际应用中,仍然有大量非标网眼布充斥市场。
如果网布和抹灰胶的质量不合格,则厚度不够。我们的外墙的保护表面将像窗纸一样,一戳就会破裂。保温板直接与空气接触,其余部分都缺少着火的地方。
最后,我们来说说防火隔离带。当保温板着火时,隔离胶带可以阻止火焰蔓延到下层。然而,如果省略这个环节,火焰可以在几分钟内到达屋顶。
3、火源
着火的第三个因素是火源。B1级材料的氧指数在30以上,遇火时只有熔融液滴而无火焰,离火后会自熄。因此,我们经常在建筑工地上看到火灾,已经烧到了苯板却没有引起火灾。
但如果着火点的能量足够强,比如电缆短路引起火灾,那么B1级苯板也会着火。修师傅曾在长春亚泰桂花园和沉阳大东区进行保温材料着火试验。其中一处的氧指数达到30,另一处达到32,但两起火灾都发生了。这是由于电气火灾或家庭火灾点燃了绝缘材料。
这就涉及到另一个话题,那就是物业管理。大多数火灾是由于管理不善引起的,例如一楼堆放大量易燃物品。
综上所述,外保温起火的先决条件是三个因素:B级保温材料(可燃)、防护面损坏(与空气接触)、火源(管理不善)。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,首先业主不得偷工减料,尽量使用A级防火保温材料(如南阳银通YT保温材料);其次,日常管理不能松懈。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,我们的外墙就会像欧洲、北美那样。虽然我们无法阻止火灾的发生,但我们会尽力最大程度地避免火灾的发生。不然的话,事情就会很激烈,不可避免。